平坟后,老王觉得“愧对先人”。父母的遗像在弟弟家中供放,他只要在家,几乎每天都要去拜一拜。他也常到早已变成平地的墓地,有时坐在先祖王文周的墓前,有时坐在父母的墓前,“先人在天之灵,一定会理解我的”。
圆坟当天,不仅年轻人出动,部分腿脚不灵便的老人,也在家人的搀扶下,到现场鼓劲儿。就连个还没铁锹高的孩子,也拿着小铲往坟头添土。两个小时后,王家祖坟中166座圆锥形的坟包重新隆起,就像新起的坟一样。
“要是祖坟保不住了,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会不会淡化?”王家一名在外读书的大学生说,“长此以往,王家互相帮助、互相激励的局面也许就不存在了。”
这是一片呈扇形分布的墓地:最顶端是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墓,埋葬着王氏家族的先祖王文周;古墓的正前方有条小径,王文周10多代子孙的166座墓穴,按辈份分布在这条被俗称为“阴街”的两侧。
但一眼望去,这片位于河南省太康县逊母口镇陶母营村的墓地又是新的。一座座圆锥形坟包上的黄土,丝毫没经过岁月的洗礼,透出新鲜的本色。一阵风吹过,松软的黄土随风而起,不仅给周边绿油油的麦田染上一抹黄色,还让栽在坟包间的松树沾上了灰尘。
10多天前,这里只有王文周墓孤零零一个坟包。去年,陶母营村所在的周口市展开“平坟复耕”工作,至少200万座坟包被平掉。王家祖坟未能幸免,除王文周的墓地外,其子孙的166座坟包,全部被王家人夷为平地。
农历腊月二十九下午,王家人自发将自己平掉的166座坟包重新圆起来,以迎接当地的“请神”、“送神”仪式。
“我们也知道圆坟不符合政策,可祭奠祖先总得有个地儿吧!不圆坟,我们到哪祭奠?”老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说。作为王家辈分较高、说话有分量的人,他拒绝公开自己的名字。
带头平坟,自发圆坟
农历正月十五下午5点多,太阳已西斜。为了参加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仪式,60岁的老王特意换了件黑色外套,刷掉皮鞋上的泥点,还用清水洗了把手。他将黄纸、冥币、蜡烛和鞭炮拿到手中,出门上坟。冥币是面额“一亿”元一张的大票子,有一厘米厚。鞭炮是1000响的。
他家距离王家祖坟近一公里路。一路上,不时可见手拿黄纸、冥币的人,和老王打招呼。
王文周的墓靠近公路。这是一个圆锥状的大坟包,表面覆有落叶、枯草。墓前立有一块青石墓碑。老王在墓碑前蹲下,就着点燃的蜡烛烧着一沓黄纸。火焰冒起后,他把黄纸放在坟前,随手捡起一根树枝扒拉着,不时将一些冥币放到火中。袅袅青烟中,老王双膝下跪,双手伏地,磕了3个头。
一旁几个六七岁的孩子,亟不可待地拿起鞭炮燃放,“噼噼啪啪”一阵响。他们互相打闹着,等待着下一个祭拜的人到来。
按照当地传统,农历新年前一天的下午,各家要“请神”,意指将自己先人的魂灵请回家中;等到农历正月十五再将先人魂灵送回墓地,也就是“送神”。自1644年,王文周举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至此后,这个家族一直遵循这个传统。目前,王家人已经发展成100余户、400余人的大家族。
王家的墓地也很讲究。据在世的老人讲,从家谱上看,先祖在世时,为后人安排好墓地。凡是王家的男人,从出生那一刻起,就在墓地里有固定位置。
老王父母的坟包就在扇形的底部,和周围其它坟包一样,都是新的。他跪在父母墓前,点燃红蜡烛,又做了一遍刚才的仪式。
“爹、娘,孩儿对不住你们。”他嘴里念念有词。
父母的坟包,是老王亲手平的,也是他亲手圆起来的。圆坟,俗话就是为坟培土,进行祭祀。在周口市的“平坟复耕”工作中,像老王这样有公职的人以及村干部,都被要求带头平坟。去年麦苗刚刚破土的时候,王家祖坟167座坟包中,有166座被王家自己人平掉。
平坟后,老王总觉得“愧对先人”。父母的遗像在弟弟家中供放,他只要在家,几乎每天都要去拜一拜。他也常到早已变成平地的墓地,有时坐在先祖王文周的墓前,有时坐在父母的墓前,唉声叹气一会儿。
“先人在天之灵,一定会理解我的。”老王这样自我安慰。 |